小儿发烧预防应对妙招

一、什么是发热,如何认识发热?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反应,对免疫系统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可不认为是有病。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当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时,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到37.5℃左右,甚至偶达38℃,尤其是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相反,若饥饿、低热量、尤其体弱患儿处于少动状态或保暖条件不佳则体温可降为35℃以上,临床上称体温过低或体温不升,应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小儿之所以会出现正常的体温波动,主要是因为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内调节系统尚不健全引起的。疾病导致的发热,体温则高于正常范围,并伴有全身不适症状,可分为四类热型(均以腋下体温为标准):①低热:小于38℃。②中热:38℃-39℃。③高热:39℃-41℃。④极热:大于41℃。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二、发热有哪些原因?

引起发热的原因可分为感染与非感染两方面:

1、感染性一般认为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通过发热而刺激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抗体形成、增强白细胞活力以及肝脏解毒作用等,以抵抗疾病对人体侵袭,促进康复。但体质虚弱的早产儿,营养不良的患儿,虽有严重感染,可无发热反应,说明防御力较差。最常见的感染就是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

2、非感染性除感染外,下列情况也可引起高热或低热:①组织破坏或坏死时,体内蛋白代谢异常增加而产热过多;或由于蛋白质分解产物可成为“致热物质”(致热原),如癌肿,白血病、血管内栓塞、烧伤、骨折血肿、胸腔或腹腔血液的吸收,均可引致发热。②大量失血或失水,可使有效循环量减少而致散热障碍,因而体温升高。但如发生循环衰竭,则正常代谢停滞而产热过少,又可因见体温过低。③肌肉运动过强如剧烈运动、严重惊厥或癫痫大发作后,体温可升高。一般在下午活动后,正常儿童肛温可达38℃,并不少见。④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可致发热,见于体温中枢尚未完善的弱小婴儿,颅内损伤(如出血或肿物)的患儿以及中暑的儿童。⑤生物制品如血清、菌苗等均为高分子异体蛋白也可致发热。⑥内分泌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也可致体温增高。

从发热的病理生理看,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若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成为患儿健康的威胁。高热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消耗量也大大增加。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高13%。因此,很多小儿发热后出现明显消瘦的情况。②由于氧消耗增加,产热过多,需加速散热,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搏加速约12次/分,表皮血管扩张,而加重心血管负担。③高热可增高颅内压,每升高1℃,颅内血流量增多8%,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出现烦躁、头痛或热惊厥等。④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运动缓慢,故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⑤持续高热可使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不利于恢复健康。因此,及时明确发热原因及采取相应措施极为重要。

三、小儿发热的常见疾病

1、感染性疾病

引起小儿发烧最常见的就是感染了,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均可引起感染性发热;累及的部位也是可以多个方面,如肺部感染、胆道系统感染、泌尿系感染、心内膜炎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提供诊断线索,如细菌感染时,患儿可出现长期发热伴畏寒及寒颤,还有一些患儿可出现出血点、斑疹、丘疹或荨麻疹等皮疹,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血、骨髓培养等病原学检查或聚合酶链反应(PCR)可帮助找出病原菌;再如,小儿病毒感染时以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为多见,EB病毒感染时,患儿可出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还有一些病例可出现肝脾大、多样性皮疹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白细胞增多和变异淋巴细胞增多的血象改变、检测EB-IgM、血嗜异凝集试验有诊断价值。另外,还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这也是引起小儿长时间发热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尤其是那些有家庭病史的患儿,如果长期低热、轻咳、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更是需警惕,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可帮助诊断。?

2、肿瘤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也是引起小儿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以血液系统肿瘤为多数,淋巴瘤所占的比例最高,此外,也还有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等。一般来说,大部分实质性肿瘤可以在就诊后通过CT、MRI等影像技术检查出来,而血液淋巴系统的肿瘤则比较隐匿,但它进展快,甚至可威胁到患儿生命,所以需引起高度重视。一般来说,对于那些长期发热伴贫血、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经常规治疗无效的患儿,应高度警惕,及时行骨穿,淋巴结活检及胸腹部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还需要多次重复检查,以尽早作出诊断。?

3、结缔组织病

结缔组织病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往往不能在早期就被诊断出来,一般来说,对于热程较长者,也应考虑结缔组织病的可能。小儿结缔组织病中,最常见的是川崎病。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主要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热是该病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孩子还可陆续出现有各种形态的皮疹,双眼结膜充血,唇及口腔黏膜充血、皲裂,手足红斑、手指足趾末端硬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和颈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依靠上述的临床表现,再结合血沉、血小板计数、心脏彩超及治疗反应可确诊。川崎病是一种自限性的血管炎,如果患儿能够在发病一周内就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的话,大部分还是可以痊愈而不留有后遗症,但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则可使心血管病变的发率大大增加,再严重一点的甚至还可使冠状动脉瘤破裂而引起猝死,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患儿的发热时间及降低冠状动脉病变是非常重要的。?

4、其他疾病

还有一些孩子他们也可能会因治疗而使用某种药物而出现了持续发热的情况,也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因药物而导致的持续性发热,通常在停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体温。

四、中医治疗常见发热小妙招

中医认为,小儿五脏六腑不够强健,气血荣卫相对薄弱,中气亏虚是小儿的基本特点。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小儿正气(中气)不足,易于感受风寒,也就是容易感冒发烧的原因。另一方面,小儿自制能力差,现在有些父母总担心孩子吃得少、吃不饱,导致小儿最易食积,或出现上吐下泻、或腹痛发热等症。因此,小儿发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外感发热

外感于风:也就是所谓“伤风”,症见发热、汗出,鼻塞,身痛、头痛。黄豆数十粒煎服。

外感于寒:症见发热、无汗、鼻塞、身痛、头痛。可用葱豉汤,葱头带须一个,淡豆豉三十粒煎服。如果脉虚气弱者,用葱豆汤,即将豆豉改为黄豆。

因小儿经脉稚弱,不能承受麻黄、薄荷等性质猛烈的药材,故予葱头、豆豉、黄豆等平和之药来对症施治更为稳妥。小儿外感,如用麻黄,虽然极少分量,也容易将肺气冲散,造成喘逆危症,不惟麻黄不受,薄荷亦受不得。因此,为小孩选药时,务必要读一下说明书,看其中有没有麻黄和薄荷,如果有,则要慎重考虑是否必须服用。

2.中虚发热

中气虚相火不降:小儿手心热,或头身热,脉轻按多重按少,重按比轻按无力。冰糖白糖水或黄豆数十粒煲水或大米汤热饮补中即效。切忌寒凉药发散消导药,误用即成大病。

3、停食发热:即食积导致小儿手心热,或头身热,舌有黄苔,口气臭。淡豆豉数十粒以消食即愈。槟榔、山楂消食力大,易伤小儿脾胃,慎用。

作者介绍:高医院副主任中医师,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理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10年余,擅长恶性肿瘤防治及内科杂病。撰稿:高郡泽爸爸核对:刘欣然妈妈编辑:黄子翊爸爸







































治疗白癜风的方子
治疗白癜风的土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ngxx.com/xgyys/4426.html